绿色创新赋能京津冀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研究

时间:2025-01-26 阅读:22

一、基本信息

所属科技项目名称: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项目主管部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二、科技成果信息

科技成果名称:绿色创新赋能京津冀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研究

科技成果类型:原始创新

科技成果所处阶段:技术原理构思

科技成果应用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三、科技成果简介

1. 技术成果来源

本研究来源于“绿色创新赋能京津冀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研究”项目(项目编号9222031),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依托并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旨在结合京津冀地区实际情况,通过生态经济学、技术创新管理理论和制度理论,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探索绿色技术创新驱动区域协同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2. 技术原理

本项目围绕绿色技术创新轨道的可视化与引导技术轨迹变迁的技术方法,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如LSTM+CRF模型、知识图谱、图神经网络等,对绿色技术发展路径及其扩散轨迹进行精确建模与分析。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通过引导绿色技术创新和扩散轨道,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可操作方法论。同时,构建了绿色经济的动态测度模型,准确衡量绿色技术创新对经济和环境效率的影响。

 

3. 关键性技术指标

1)绿色技术轨道可视化模型:采用图神经网络和LSTM+CRF方法对绿色技术的演进路径进行建模,识别和预测绿色技术的扩散趋势。

2)绿色经济测评指标体系:通过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建立绿色经济的测量指标,量化绿色技术创新的效益,涵盖绿色技术的经济增量、环境效率和社会效益。

3)政策有效性测评工具: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和文本分析,评估绿色技术创新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为政策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4. 应用前景

本项目的技术成果可广泛应用于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制定与实施,尤其是在京津冀及其他地区推动绿色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通过构建绿色技术创新轨道和动态测度模型,地方政府可以更精准地制定并评估绿色发展政策,推动技术创新与经济、环境的协同发展。此外,知识图谱和混频模型在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中的应用,将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提升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效率,促进区域绿色技术产业的繁荣。最终,成果不仅能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的高质量发展,也可为其他地区绿色创新提供借鉴与支持,助力我国绿色发展战略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