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
推动AI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可显著缩短科研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提升创新效能用AI(人工智能)“设计”出全新的锂载体分子,“注射”进废旧衰减的锂电池中,让其“满血复活”;借助大数据和AI,快速找到帕金森疾病的靶点、筛选出“适配”的小分子药物……近来,复旦大学科研团队接连在国际顶尖科研杂志发表系列成果。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成果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隐形助手——AI。该校从2022年底起就开始全面推动A
推动AI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可显著缩短科研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提升创新效能用AI(人工智能)“设计”出全新的锂载体分子,“注射”进废旧衰减的锂电池中,让其“满血复活”;借助大数据和AI,快速找到帕金森疾病的靶点、筛选出“适配”的小分子药物……近来,复旦大学科研团队接连在国际顶尖科研杂志发表系列成果。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成果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隐形助手——AI。该校从2022年底起就开始全面推动A
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第22次聚焦“三农”工作,首提“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到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共同把饭碗端得更牢”,一系列政策部署无不表明,粮食安全始终处于国家安全的首位。如何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如何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如何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全国两会期间,农业科技领域的代表委员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给出的这些“考题”出谋划策。《中国科学报》就此邀请多位院士专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科教界‘帽子’治理。虽然我国已经开展‘破四唯’‘破五唯’,但现在‘帽子’仍然普遍和年轻人的主工资结构挂钩,制约着人才队伍的发展。”3月7日,在全国政协科技界别的一个小组会上,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某高校校长颇有感触地说。“一些高校、科研机构确实愿意用更高待遇吸引‘帽子’人才,至于原因,他们确实需要一批顶尖人才,没有‘帽子’的话,他们怎么评判这类人才呢?要治理‘帽子’,首先
今年,“帽子”问题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各类人才潜心钻研、厚积薄发。全国两会期间,人才评价改革中的“立”与“破”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那么,在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帽子”治理的过程中,科教界要“立”什么、怎么“立”,又要“破”什么、怎么“破”?“帽子”治理,治理的是什么“要理解
1月13日,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当前,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范式深入发展,学科前沿交叉融合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国际科技竞争聚焦制高点和基础前沿,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迫切需要我们全面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