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探测引力波到医学成像——混合量子系统实现超精密传感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团队开发出新型可调量子传感技术——一种混合量子系统,能帮多种技术实现更高精度的测量。其应用前景广阔,从探测宇宙中的引力波、监测环境,到生物医学诊断和成像。该突破性成果标志着量子传感技术迈入新阶段,为医疗、天文、信息等多领域的技术革新提供了坚实支撑。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实验装置的大小大致相当于一张普通餐桌的尺寸。图片来源: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近年来,随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团队开发出新型可调量子传感技术——一种混合量子系统,能帮多种技术实现更高精度的测量。其应用前景广阔,从探测宇宙中的引力波、监测环境,到生物医学诊断和成像。该突破性成果标志着量子传感技术迈入新阶段,为医疗、天文、信息等多领域的技术革新提供了坚实支撑。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实验装置的大小大致相当于一张普通餐桌的尺寸。图片来源: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近年来,随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先锋、项目研究员鲁文静等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宏俊研究员合作,在液流电池用离子选择性膜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开发出一种新型的界面交联策略,制备出了厚度仅为3 μm(微米)的高稳定性超薄聚合物膜材料,将全钒液流电池的工作电流密度提升至300 mA/cm2(毫安每平方厘米)。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化学工程》。高性能液流电池用超薄聚合物膜材料示意图。大连化物所供图聚合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联合隆基绿能等研究团队首次开发出一种具有双自由基特性的高效、稳定且分散性优异的自组装分子材料,显著提升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运行稳定性和大面积加工均匀性。6月27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钙钛矿微模组展示。课题组供图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高效率、低成本以及可溶液加工等优势,被广泛认为是下一代光伏技术的核心方向,目前,实验室小面积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已与晶硅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顾军渭教授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期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电磁屏蔽材料结构的可控设计及性能可调性对其性能稳定性及适用性至关重要。论文提出了引入吸湿性盐CaCl2以激活羧甲基纤维素(CMC)弹性行为的策略,并结合墨水直写(DIW)3D打印解决了传统电磁屏蔽材料结构设计精准性差和性能难以调控的瓶颈问题。(Ti3C2Tx/Fe3O4/CCMC)–(AgNW/CCMC)气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先进科学》)上。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生张崇乐和李轩哲分别为论文的第一和第二作者。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该工作的唯一通讯单位。双相钛合金(α+β)作为最重要的高比强度结构材料之一,可通过调控其主要组成相——HCP-α相来获得广泛的力学性能。然而,高强度双相钛合金常常面临加工硬化率低(WHR, Θ)的